春节期间,除了央视春晚、地方卫视春晚,一场场“村晚”在各地火热上演,人气爆棚。在某社交平台上,“村晚”相关话题播放量高达数十亿。 所谓“村晚”,就是由村民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乡村文艺晚会,没有明星参与演出,舞台、道具、服装都比较简单。在“村晚”的舞台上,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,既是组织者也是亲友团。 简单说,这是一场村民当主角的晚会。 关于“村晚”,流传着一句俏皮话:“策划三个月,排练三个月,演出三 ...
而在一些自媒体眼里,不炒出一些事来不够“热闹”,这次“倒霉”的是女婿。“初二看似是媳妇回娘家,实则是女婿申冤诉苦日”,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女婿都是被虐者,媳妇都是施虐者。由此延伸家庭,两口子过日子都是刀里来、枪里往的,而女婿被虐后,只能在大年初二陪妻子回娘家时才有机会诉苦,才能一浇胸中之块垒。
王计兵的诗为什么被大家喜爱呢?最重要的是“接地气”。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、扎根于实践,而“贴地”的职业正是其艺术思维的可靠来源。王计兵的成名作《赶时间的人》就诞生于送外卖的曲折经历。“我创作的内容来源于我的劳动生活,因为我一直在劳动,我熟悉这个生活。”王计兵说,劳动生活中的小细节,时时触动他的内心,产生写诗的灵感。他写 “ 清晨站在露水中间 ” 的环卫工,写工人的汗渍在后背形成地图,也写同行 “ ...